#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

发布于 2022-12-20 11:58
浏览
0收藏

0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关政策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图源:国务院官网


2020 年 11 月 2 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提出:


  • 到 2025 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 12.0 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 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


  • 到 2035 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规划》要求:


  •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优胜劣汰,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 落实新能源汽车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优化分类交通管理及金融服务等措施,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给予新能源汽车停车、充电等优惠政策。


  • 2021 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 80%。


2021 年 12 月 30 日,广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广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龙头带动,重点突破。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图源:广西政府官网


以整车为龙头、以核心零部件为支撑,打造高效、优质、可靠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生态圈,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构建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机制,依托“车—路—网—云”四维协同,打造共享生态圈,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应用生态圈,建立共享服务体系。


支持柳州、南宁、桂林、玉贵(玉林、贵港)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形成广西“四基一链”(四大整车基地+核心零部件全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布局。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攻关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壮大集群强链补链工程,重点发展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三电系统”以及无人驾驶系统、智能网联车机、控制器、显示屏等“新四化”零部件产品。


2022 年 2 月 8 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开征求对《黑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以加快推进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竞争能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图源:黑龙江政府官网


到 2025 年,黑龙江省新能源汽车总产量将达到 10 万辆,力争全产业链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450 亿元。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培育 10 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攻关专项,并争取引进 10 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优质企业。


将实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攻关工程,聚焦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极寒环境整车低能耗自保温技术、多能源动力系统集成等新技术研究。


2022 年 3 月 26 日,国家发改委主任林念修公开表示,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壮大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质量和品牌的全面提升。按照主体集中、区域集聚的原则,在重点区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 年 5 月 21 日,重庆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汽车产业链链长李洁公开表示,两江新区将加快形成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作为拥有 10 家整车生产企业、200 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的汽车生产基地, 重庆两江新区未来将主攻智能网联化、新能源化方向,加快形成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2022 年 8 月 19 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重庆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2—2030年)》,以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图源:重庆政府官网


重庆是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具有西部地区最为完整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智能网联先行先试、换电模式、氢燃料汽车推广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行列。重庆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基础较好,全市现有充电设施建设企业 270 家,已累计建成充电站 2407 座、换电站 80 座、充电桩 8.8 万个,具备良好的充换电网络服务能力。


市委、市政府决定做好规划,通过规划引领,推动我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并成为带动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新能源等多技术领域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产业,充分发挥汽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深度融合的协同效益。


到 2025 年,初步形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雏形,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比重达到 10% 以上。


到 2030 年,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全国的占比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达到全球一流水平。


制定了科技创新、智能制造、质量提升、绿色低碳和融合发展五项重点工程。


为推动我市汽车产业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02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浅析

根据川观智库整理内容,目前有 15 个省市公布了 2025 年要达成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目标,总量超过 1000 万辆,其中目标产量超过 100 万辆的有 7 个省市。


从已公布的产量规划总量来看,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新能源汽车分会秘书长章弘认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迅猛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已连续多年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国,全球有 1/4 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产自中国,从 15 个省规划总量超过 1000 万辆来看,这个势头将会继续保持。


根据川观智库整理内容,目前全国的乘用车市场已经被头部企业瓜分,处于后发位置的省市只能发挥各自优势,谋求从细分赛道“换道超车”。


工信部的官方研究院赛迪智库在《警惕“十四五”我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风险》一文中就表示,2020 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产能就已经达到了 2669 万辆,“十三五”末我国新能源汽车就已经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的问题。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 年国内狭义乘用车零售量为 2014.6 万辆。新能源车的产能已经远远超过了整个乘用车市场的体量。


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底,全国乘用车产能合计 4089 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 52.47%,其中 36 家车企的产能利用率不到 20%,年销量低于 1 万辆的车企也高达 29 家。


有关数据显示,2022 年 1 - 8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397 万辆和 386 万辆,同比增长 1.2 倍和 1.1 倍;出口 34 万辆,同比增长 97.4%;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比重达到 22.9%,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 1000 万辆。


2022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期高达 550 万辆,但在将近 2700 万辆的已有产能面前,产能利用率仍然不足 20%。以非常乐观的发展来推算,即使新能源车到 2025 年的产销规模达到了千万级水平,产能利用率也不过 50% 左右。


在乘用车产能总体过剩的情况下, 已经具备生产资质的企业还有 1046 万辆在建产能将陆续建成投产,而这些闲置的产能将带来极大的浪费,“ 关停并转 ” 落后产能在汽车产业也已经迫在眉睫。


国家发改委主任林念修指出,针对这一问题,发改委秉承的原则是:坚持全国一盘棋,着力优化产业布局。


统筹布局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发改委将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依法依规加强窗口指导,强化统筹谋划,优化产业布局,实化支持政策,有关地方和行业企业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国家布局要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新阶段,在搞活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等相关政策措施的推动下,预计,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将稳定向好,规模进一步攀升,延续增长态势,预计销量超过 550 万辆,同比增长 56%。但新能源汽车发展也面临多方面挑战。具体表现在:


  • 在产业链方面,新能源汽车存在产能过剩风险,且产能与市场布局待优化;
  • 动力电池原材料供应不稳定、价格上涨导致动力电池成本上升;
  • 氢燃料电池汽车面临制氢、储氢、加氢、运氢全链条氢能供应体系建设问题;
  • 芯片自主问题严重制约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0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及布局

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其产业链可划分为上游(核心原材料与核心元器件、核心部件)、中游(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下游(新能源汽车服务)。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图源:火石创造


上游


核心部件: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燃料电池、车载氢系统、电动转向、电动空调、电动刹车、增程器


中游


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


下游


新能源汽车服务:充电桩、充电站、换电站、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图源:盖世汽车


此布局图共收集了 31 家国内主流新能源车企:北汽、上汽、比亚迪、东风、广汽、吉利、奇瑞、江淮、一汽、长安、长城、江铃、海马、华晨、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威马、新特、华人运通、天际、零跑、云度、福汽、国机集团、野马、雷丁、大运、江汽集团、合众。几个主流车企车型简单介绍如下:


宏光 mini


起初,宏光 mini 是在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基地,但随着销量水涨船高,霸占国内新能源车榜首的位置,车厂在大本营广西柳州加开了生产线,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Tesla


上海超级工厂坐落于浦东新区临港产业区,旗下车型共 4 款:Model 3、Model Y、Model S、Model X,年产能不断提升。


比亚迪


近两年,随着秦汉宋的上市,比亚迪也逐渐走上了新能源汽车的快车道,总销量也基本是国内翘楚,车型丰富,分别为:秦、汉、唐、宋、元,比亚迪 e1、e2、e3、e5、e9 等。据悉,秦产于陕西西安基地,汉、唐产于广东深圳坪山基地,宋、元产于湖南长沙基地。


广汽埃安


AionS 自 2019 年上市以来,销量一直稳居前十,充分得到了市场认可。其智能生态工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


蔚来


互联网造车龙头,在经历了 2019 年的争议,蔚来已迈入正轨,旗下已推出 ES8、ES6、EC6、ET7 共 4 款车型,由江淮汽车代工,生产基地在安徽省合肥市。


小鹏


旗下推出 2 款车型:G3 和 P7,生产基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和广东省肇庆。


理想


旗下推出 1 款车型:理想 ONE,生产基地位于江苏省常州市。


威马


旗下推出 3 款车型:EX5、EX6、W6,生产基地位于浙江省温州市。

04  6 大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地区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已形成 6 大汽车产业集聚区,分别在长三角集群、珠三角集群、京津冀集群、中三角集群、成渝西部集群、东北集群。东北地区汽车产业集群从产业集聚区来看,可以发现除了传统造车行业以外,新势力电动汽车项目也布局其中。接下来看一看各产业集聚地区的具体情况:


东北集群


东北地区汽车产业集群以长春为中心,拥有一汽集团、一汽大众、华晨宝马、哈飞集团等车企,传统汽车工业深厚。


依托一汽集团及深厚的机械制造基础和完善的配套体系,东北地区的传统造车工业迅速从长春辐射到整个东北地区。


但相对传统汽车来讲,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就较为落后。


目前,东北地区汽车产业集群中,除了此前提到的位于沈阳的华晨宝马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以外,还有位于沈北地区的一汽普雷特集团和华工集团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整体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过少。


中三角集群


中三角汽车产业集群中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武汉为中心,聚集了东风集团、标致雪铁龙、神龙汽车等大型车企。


中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传统汽车工业基础较为浓厚,虽然相较于长三角汽车工业集群的规模较小,但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活跃,规模排名靠前。


其中,武汉是中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主要的投资领域。


武汉本身具有汽车工业基础,在招商引资方面也推出多项利好的举措,吸引力吉利汽车、上汽通用等车企的投资。


此外,南昌、赣州、上饶等地是近年来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投资的热点地区。


成渝西部集群


西部汽车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西部汽车产业集群以重庆为中心,拥有长安集团、长安福特、长安铃木、力帆汽车等车企,重工业基础雄厚。


当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吸引了大批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该地区投资,如吉利汽车、比亚迪、北汽集团、长安新能源、车和家等大型车企都在该区域规划大型投资项目。


西部集群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壮大,当前西部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累计规划产能超过 200 万辆,累计投资规模超过 700 亿元。


长三角集群


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以江苏、上海为中心,主要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了 100 多个年工业产值超过 100 亿元的产业园区,包括上汽集团、吉利集团以及东风系客车、卡车、乘用车等在内的数千家大型企业。


据统计,长三角集群的 30 个城市中,有超过 14 个城市已经拿到或规划有新能源汽车项目,涉及新能源汽车项目超过 20 个,累计计划产能超过 300 万辆,累计计划投资超过 1000 亿元。


整体来看,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快速积聚,吸引着众多新能源汽车资本与技术。


此外,该地区的自身的汽车工业基础、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重要优势。


京津冀集群


京津冀汽车产业集群以北京、天津为中心,聚集了北汽集团、北汽福田、长城汽车、北京现代、天津一汽等大中型传统车企。


京津冀汽车产业集群传统造车产业规模大,但整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不及珠三角集群和长三角集群。


京津冀汽车集群中,北汽新能源是首个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车企,在北京的生产基地有 2 万辆的产能规模。


珠三角集群


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传统汽车工业基础雄厚,聚集了传统车企包括广汽集团、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等;以及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等。


珠三角地区拥有多个知名车企品牌总部以及汽车生产基地。


除了自身的经济优势以外,政策开放、创新机制灵活等也是培育汽车产业的利好环境。


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十分具有发展实力和前景,但在整体的投资规模方面不如长三角产业集群。


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新能源车企的引入数量较少,竞争性方面处于弱势。

05  7 大中国新能源汽车之城

传统燃油车时代,知名的汽车城非常多。


国外的有美国底特律、日本爱知县、德国斯图加特、意大利都灵。


国内的长春、上海、武汉、重庆、广州、十堰、保定也都是传统的汽车之城。


到了新能源时代,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虽然新能源车企的分布上还有着传统汽车工业的影子,但是已经逐渐向江浙沪皖粤集中,这其中既有上海、广州这样的传统汽车重镇,也有合肥这样的新锐。


这些城市谁最有希望成为“新能源第一城”呢?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图源:网络


接下来,将梳理 7 个重点新能源汽车之城。(排名不分先后)


上海:新能源车销量最大的城市


上海不仅有中国最庞大的汽车产业集群,也是新能源车销量最大的城市。


今年第一季度上海卖出了近 5.5 万辆新能源车,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深圳。


作为中国最庞大的汽车产业集群之一,上海早年就以地方国企上汽集团为代表,在嘉定区、浦东区形成了多个汽车生产基地,带动了一系列成熟的产业配套落地生根。


甚至以上海为中心,整个江浙地区都构建了一整套汽车供应链体系。


像苏州、无锡、常州这些城市地区都有着更为密集的供应商布局,整个江浙沪几乎覆盖了一辆汽车的所有零部件生产环节。


新能源车企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以及本地的上汽集团旗下各个子品牌。


造车新势力理想、蔚来、威马等多家新能源车企也纷纷将研发中心落户上海。


在与新能源关系密切的智能驾驶领域,上海也是不遗余力。


目前上海已累计开放测试道路达 560 公里,现已形成嘉定、临港、奉贤、金桥四地联动发展格局,并向 22 家企业 152 辆车颁发了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资质,企业数量和牌照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从上海市政府对汽车产业的规划目标就能看出来新能源汽车对于上海有多重要。


到 2025 年,上海市本地新能源汽车的年产量将超过 120 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 3500 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值 35% 以上。


合肥:早年以汽车零部件起家


合肥早年以汽车零部件起家,虽然省内有江淮奇瑞两大车企,但合肥在汽车产业中没有太高的存在感。


2019 年,合肥市政府对濒临崩盘的蔚来施以援手,70 亿元救命钱不仅帮助蔚来成功翻盘成为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的顶流,促成蔚来最终扎根合肥,也一举奠定了合肥在新能源时代的产业地位,被人们誉为“最牛风投机构”。


在成功投资蔚来后,合肥开始大力拓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截止 2021 年,合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相继布局了 50 多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规模超 500 亿元,合作企业包括大众、江淮、蔚来、国轩高科、华霆动力等。


按照合肥市政策规划,到 2025 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将超过千亿,整车产能达到 100 万辆,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除此之外,


2020 年 8 月,威马在合肥设立威马智能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不久后,合肥参与了威马的 D 轮融资;


2020 年 9 月,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吉利控股在合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吉利新电动汽车公司或入驻合肥,电动车领跑者特斯拉也来到合肥设立销售公司;


2020 年 12 月,大众合肥制造基地正式开工;


2021 年 1 月,合肥与零跑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零跑或将在合肥建设第二工厂。


广州:拥有成熟完善的汽车产业链体系


中国三大汽车城之一。在燃油车时代广汽集团坐拥本田、丰田、三菱等合资品牌,再加上东风日产项目,广州几乎就是日系车企的大本营,同时也在整个珠三角建立起了成熟完善的汽车产业链体系。


数据显示,2020 年广州汽车产量达 295.21 万辆,连续两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同年,广州市新能源汽车总产值同比增长 29.2% 达 121.00 亿元,增速比汽车制造业整体水平高出 25.4 个百分点。


进入新能源时代后,广州市政府在对外来造车新势力的招商引资上,虽然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但目前为止广州的新能源车企还是以本地企业为主。


  • 广汽埃安:广汽集团孵化出的新能源品牌;

  • 合创汽车:脱胎于当初的广汽蔚来项目,背后股东是广汽、珠投等本地企业;

  • 恒大和宝能:两大本土地产品牌都在广州建厂造车,但这几年深受资金链紧张的困扰,未
  • 来发展前景尚不明朗;

  • 小鹏汽车:发展最好,位列新势力第一梯队。


实际上,广州无论是产业成熟度、新能源产业链配套、土地资源和用人成本上都不逊于其他几个城市。


而且在自动驾驶领域,广州已经汇聚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导远电子、百度阿波罗、滴滴沃牙等众多头部企业,数量之多,堪称全国之最。但外地车企对来广东建厂似乎不太感冒。


根据《广州市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至 2025 年广州汽车产能将突破 500 万辆,其中新能源车产能要达到 200 万辆,汽车制造业产值达到万亿规模。这个目标目前来看还得靠本地产业来实现。


深圳:连续六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注册登记数量最多的城市


深圳与广州毗邻,比广州更具开放活力,而且可以共享整个珠三角地区的汽车产业链。


2020 年,深圳市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注册登记数量最多的城市。


截至 2020 年底,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 48 万辆,占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约14%。


比亚迪在新能源时代的爆发,又成功的把深圳带到了新能源之都的候选位置。


依仗新能源车销量第一,且业务板块庞大的比亚迪,深圳不仅坐拥全球领先的电池技术,家用车、大巴车、云轨等系列产品也畅销全球。


与广州类似,深圳的车企也是以本地为主。恒大、宝能虽然在广州建设基地,但都把总部放在了深圳。


同时,借助深圳在电子软硬件领域的传统优势,这里构成了一个包括华为、腾讯、大疆、Auto X、元戎启行、Robosense 等企业在内的智能电动车软硬件供应链,涵盖了全栈式解决方案、操作系统、智能座舱、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激光雷达、三电系统、车规级芯片等。


但是过高的土地和用人成本,也让不少企业选择将工厂放在深圳周边的东莞或者广州。


北京:虽各方表现并不突出,但有个“造车总部”的概念


北京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非常重要的产业聚集地之一,但无论是从新能源车企引进、政策力度还是现有车企的情况来看,北京的表现都不突出。


作为首都,北京的城市空间更加有限,有更严格的规定,不会盲目‘跟风’引进大批车企。


但其实早在新能源产业起步初期,北京就曾提出要成为全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之都”。

据公开资料梳理,北京现在有北汽新能源、福田戴姆勒、北京现代、北京奔驰等整车产能布局。


此外,除了早年规划的北京大兴、昌平、房山区等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亦庄区也正式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及高端汽车产业发展核心承载地。


遗憾的是,作为最早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车企代表之一北汽新能源,目前正处在“掉队”的局面。


以北京现代为代表的老牌车企们新能源转型也比较艰难。


理想汽车接盘北京现代第一工厂,勉强撑起了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门面。


但变数来自于小米。2021 年,小米宣布造车并最终将 30 万产能的工厂落地北京顺义。这让北京又有了争夺新能源之城的希望。


另外,像滴滴、百度这些正在酝酿造车的科技公司,总部都在北京。它们虽然不一定会在北京建厂,但却让北京有了一个造车“总部”的概念。


武汉:国内传统汽车工业重镇


武汉是最早喊出 “ 新能源汽车之都 ” 口号的城市,作为国内传统汽车工业重镇,武汉拥有东风及一大批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其想成为 “ 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 的构想并不意外。


与其他老牌汽车城市类似,武汉的新能源产业主要是依托本地车企转型,按照东风的规划,从 2020 年起 4 年内,东风公司将在武汉投资 400 亿元布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以及自动驾驶技术、共享出行等新业务。


在引进新车企和产业布局方面,武汉的动作并不多,也不像广州那样有财大气粗的本土地产商跨界造车。


近年来最大的手笔当属把小鹏汽车引进落户武汉经开区,计划投资百亿建设整车及动力总成工厂、研发中心,制造下一代全新智能电动汽车。


另外吉利、比亚迪、上汽通用等知名车企也在武汉加速新能源智能汽车业务。


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早期“玩家”


西安既不是传统老牌汽车重镇,也不像合肥那样极具投资眼光。但西安也是比较早就想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某得一席之地的。


所以,西安不仅提出力争到 2030 年全面实现电动化,还喊话到 2025 年西安将成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力争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汽车制造业的 40% 以上,产销规模稳居全国前列。


与西安有深度绑定的是比亚迪,2003 年比亚迪收购西安的秦川汽车厂并正式落户西安高新区,此后相继在西安布局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补齐了西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和动力电池的“短板”。


西安也成为比亚迪继深圳总部之外,产业发展最全面的基地,目前已累计生产乘用车 420.6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 41.3 万辆,是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最大的工厂。


去年年底,投资 150 亿元的比亚迪零部件产业园项目也落户西安。


此外,吉利、开沃、宝能(观致)、恒驰等企业也先后在西安落地,共同形成了西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矩阵。


除了上述几个代表城市外,江浙两地也成为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扎堆的地区。零跑、合众、威马、高合、长江汽车、理想汽车,包括已经破产倒闭的赛麟、博郡、拜腾、游侠等等,都将总部或者生产基地布局在江浙地区。它们都零散分布在杭州、南京、温州、常州等多个城市。

06  12 家国外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饼图”

大众:推出机电一体化新平台


●  推出机电一体化新平台

大众将 MQB、MSB、MLB、MEB 和 PPE 平台拓展成下一代机电一体化可扩展系统平台(SSP平台)。


SSP 平台将显著降低工艺流程复杂性,是一个集纯电动、全面互联和高度可扩展性于一身的全新汽车平台。大众计划从 2026 年开始在 SSP 平台上生产纯电动汽车;大众将在沃尔夫斯堡投资约 8 亿欧元建立一个全新的研发中心,开展平台核心和模块设计工作,以便提高 SSP 平台的竞争力。


PPE 是大众汽车集团的高性能平台,于 2022 年投产,用于高端车型。


SSP 平台的出现,使 PPE 平台车型全生命周期产销规模有限。


MEB 是大众自 2015 年开始的电动化转型的成果,产品体现更多的是动力系统的替换;于 2020 年投产,目前欧洲市场销量较好,中国市场表现不佳。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图源:新材料在线


●  把控电池供应主导权


大众认为专利电池技术、充电基础设施和能源服务是决胜未来移动出行领域的关键因素,到 2030 年电力将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同时“电池电芯与系统”和“充电与能源”将成为其新技术部门下的两大支柱。


大众计划通过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解决从原材料到回收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搭建一条可控的电池供应链;将引入标准电芯,预计到 2030 年可降低 50% 的成本,并开始广泛应用于集团旗下各品牌约 80% 的电动汽车。


大众将在欧洲建立 6 个 40GWH 的电池工厂,国轩高科将为其开发标准电芯,用于大众汽车常规量产车型;大众将在欧洲建设 18000 个大功率充电桩,在中国建设 17000 个,在美国和加拿大建设 10000 个。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图源:新材料在线


●  入股与自制电池双行


大众产业布局覆盖动力电池的研发和生产的全流程。


电池方面:大众与 LG、三星 SDI、SK Innovation 和宁德时代等电池制造商达成采购合作,并相继通过入股等方式与Northvolt、国轩高科、美国 QuantumScape 建立合作;为满足电池供应,大众在电池制造领域也有布局。


原材料方面:为更大幅度降低成本,大众意欲扩充上游原材料的布局。2021 年 1 月,大众正式开设第一家电池回收厂,计划利用回收的原材料支持新电池的生产制造。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图源:新材料在线


●  前沿技术积极布局


大众认为,电芯的正极决定了电池的成本(占比 40%)和能量密度(续航影响因素 90%),电

芯的负极决定了电池的充电速度。大众的标准化电芯为方形电池,将使用无模组、干湿涂层、高硅负极等技术。


大众已布局磷酸铁锂、高镍、高锰及固态电池技术,将在不同车型上搭载不同材料的电池。其中,入门级车型为磷酸铁锂,走量车型为高锰电池(低镍且无钴),高端车型为高镍电池。


从 2023 年开始,大众将推广统一尺寸的电芯,到 2030 年搭载 80% 的车型,三元高镍和固态电池搭载剩余 20% 的车型。


大众计划到 2030 年入门车型的电池成本降低 50%、走量车型的降低 30%、高端车型电池走定制化路线。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图源:新材料在线


戴姆勒(奔驰):“2020-2030十年计划”全面电动化


平台化方面:2025 年梅赛德斯-奔驰将推出三种纯电动架构,MB.EA 纯电架构平台将涵盖所有中大型乘用车产品,取代现有的 MRA 后驱平台和首款专属纯电 EVA 平台;AMG.EA 纯电架构平台将成为性能电动车专属平台;VAN.EA 纯电架构平台用于纯电 MPV 及轻型商务车。


电池产能方面:奔驰预计电池产能需求将每年超过 200Gwh,计划在全球打造8座动力电池超级工厂,其中欧洲 4 个、美国 1 个、其他地区 3 个。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图源:新材料在线


电池技术方面:到 2030 年电池成本在车辆生产中的比例将大幅下降,下一代电池将高度标准化,适用于 90% 以上的奔驰汽车和货车,同时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为所有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电池制造方面:奔驰计划与新的欧洲合作伙伴合作开发和高效生产未来的电池和模块。


下一代电池技术方面:与 Silanano 等合作伙伴合作,通过在阳极中使用硅碳复合材料来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预计 2028 年实现固态电池的应用。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图源:新材料在线


充电设施方面:到 2025 年奔驰将在欧洲、中国和北美建成 30000 多个充电站(包括全球 10000 多个高功率充电站)。目前奔驰在全球拥有超过 530000 个交流和直流充电点,计划推出 Plug & Charge 充电标准(允许客户插入、充电和拔出,无需进行身份验证和支付处理的额外步骤),同时还与壳牌合作扩大充电网络。


生产计划方面:到 2022 年奔驰将在三大洲七个地区生产八种车型。奔驰与德国格劳博合作提高电池 Pack 的生产制造效率,计划在德国酷彭海姆设立一家新的电池回收工厂,用于开发、确保回收能力和技术,与 2023 年开始运营。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图源:新材料在线


通用:2035 年完全电动化


规划到 2035 年全面消除轻型车的尾气排放,大力投资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领域;到 2025 年美国产品阵容中的纯电动车占比将达到 40%,在中国市场推出的新车型中,新能源车型占比将超过 40%。


目前,通用已发布全新的平台 Ultium,将提前完成 12 款全球电动车型的开发工作。其中,GMC 悍马纯电动皮卡的研发周期从 50 个月缩短至 26 个月,于 2021 年底投产;凯迪拉克首款电动车 LYRIQ 于 2022 年一季度上市,较原计划提前 9 个月。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通用电动化主要战略内容

图源:新材料在线


雷诺-日产:2030 年实现电动化 90% 占比


2021 年 6 月 30 日,雷诺举行 “ eWays ElectroPop ” 电动汽车战略会:计划 2025 年成为拥有欧洲市场上最环保的汽车产品矩阵,其中纯电动和电气化车型占 65% 以上;2030 年,雷诺品牌产品组合中电动车比例将达到 90%。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进一步降低电池成本,2030 年实现固态电池的应用。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雷诺 eWays ElectroPop 电动化主要战略内容

图源:新材料在线


丰田:电动化战略激进


2021 年 12 月 14 日,丰田召开 BEV 战略说明会,会上明确 2030 年全年电动车销量为 350 万辆,纯电动车的车型数量提高至 30 款;电池研发生产经费提高至 2万亿日元,目标产能为 280GW,全固态电池于 2025 年左右投入应用。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丰田电动化主要战略内容

图源:新材料在线


本田:5 年内推出 10 款全新电动车


2021 年 10 月 13 日,本田举办 Honda 中国电动化战略发布会:2030 年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的销量占比达到 40%,2035 年达 80%,2040 年达 100%;5 年内推出 10 款纯电动车。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本田电动化主要战略内容

图源:新材料在线


现代:“氢+电”并行战略


2019 年 12 月,现代发布了 “ 2025 战略 ”。


研发投入:计划 2020 - 2025 年研发投入 61.1 万亿韩元(约合 518.1 亿美元)。


细分品牌:捷恩斯 2021 年推出首款纯电动车型,2024 年扩大电动车行阵容,2025 年捷尼赛思只推电动车型。


技术路线:采取“氢+电”并行路线。现代已推出氢燃料电池专用车型 NEXO、氢燃料电池重卡 XCIENT Fuel Cell 多款车型,在瑞士实现氢燃料电池车的商业化运营,发布氢燃料电池系统专属品牌 HTWO。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现代电动化主要战略内容

图源:新材料在线


现代-起亚:发布“Plan S”中长期战略


2020 年 1 月起亚发布了“S计划”,并在 2021 年 2 月做出了更新,明确三大核心业务方向:推动向电动化转型、加强个性化定制车型(PBV)业务、拓展未来移动出行服务。


2026 年起亚计划将电动车型扩充至 11 款。其中,7 款专用电动车型基于现代汽车集团全新电动车专用平台 E-GMP 打造,4 款基于传统燃油车平台的电动化衍生车型。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现代-起亚电动化战略主要内容

图源:新材料在线


宝马:电动化战略提前 2 年,电池技术高镍与无钴路线并行


宝马集团计划 2022 年纯电动车销量比 2021 年翻一番,2022-2023 年电动产品累计销量突破 200 万辆;到 2023 年将在约 90% 的细分市场中拥有至少一款全电动车型;到 2025 年交付纯电动汽车约 200 万辆,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据中国市场的 25%;2030 年纯电动车型至少占总交付量的 50%,全球累计交付纯电动汽车约 1000 万辆;2030 年左右,MINI 和劳斯莱斯品牌全面电动化。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图源:新材料在线


宝马将从对整车性能方面的追求(如续航)转向利润最大化。主要手段是将在入门级车辆上采用磷酸铁锂电池(这与近期各大主机厂纷纷选用 LFP 电池作为入门级车型的电池策略相同,主要处于性价比和安全性考虑)。


宝马的电池技术路线图围绕高性能和低成本两个方面演变,最终走向固态电池。高端车型采用高镍体系,搭配参硅负极,初期构成氧化硅-石墨的负极路线,再进一步实现高硅,如碳化硅的负极方案;低成本车型走无钴路线,先去钴,最终为无钴+低镍的富锰路线。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图源:新材料在线


Stellantis:全新战略,4 平台全覆盖


2021 年 7 月,由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FCA)和标致雪铁龙汽车(PSA)合并后的 Stellantis 在成立半年后宣布全新的电动化战略。


到 2030 年,欧洲市场的低排放乘用车稳定增长到 70% 以上;美国市场的乘用车和轻型卡车的 LEV 组合超过 40%。


Stellantis 电动汽车的支柱是四个以上纯电动汽车为中心的平台,每个平台每年可支持多达 200 万辆汽车的生产,且设计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长度和宽度)和较高的零部件共享水平,能够提供规模经济。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Stellantis 电动化战略主要内容

图源:新材料在线


Tesla:深入布局电池,推进软件迭代


在新能源汽车最为主要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Tesla 目前主要采取自研+外购的方式,不断升级技术保持竞争力,但在核心技术上 Tesla 均实现自研布局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Tesla 相关业务布局

图源:新材料在线


2020 年,Tesla 发布 4680 电池,引起巨大反响,国内企业纷纷跟进进行研发和布局。4680 电池用激光雷达技术去除电池极耳,容量提升 5 倍,功率提升 6 倍,续航力可提高 16%,简化生产步骤,成本却比目前所用电池便宜一半同时解决了高能量电芯的散热问题。


2019 年,Tesla 收购电池技术公司 Maxwell,后者在干电池技术上有行业领先技术,Tesla 有望依靠干电极技术进一步提升期电池能量密度和生产成本。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Tesla 电池技术路线图

图源:新材料在线


Rivian:电动产业经验 10 余年,知名机构多次投资


Rivian 研发了更具独特功能属性的 skateboard 平台,打造更具特点的产品,与 Tesla 形成差异化的定位,避免正面竞争。


产品布局方面:皮卡产品主要面向家庭用户,SUV 产品主要面向户外自驾游用户,而商用车产品更多服务城市内货运需求,投资方亚马逊、Cox Automotive 均会在物流车领域与 Rivian 展开合作,其中 2021年开始逐步向亚马逊交付 10 万辆物流车。


研发投入方面:近两年,Rivian 研发投资增长迅猛,2021 年投入达到近 400亿美元。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Rivian 与 Tesla 的产品布局对比

图源:新材料在线


产能建设方面:伊利诺伊州诺莫尔工厂,电动汽车产能 15 万辆,未来计划提升至 20 万辆;Rivian 计划投资 50 亿美元在亚特兰大附近建一座工厂,年产能 40 万辆。


市场交付方面:由于芯片、产能等诸多原因,Rivian 的电动皮卡 R1T、电动 SUV R1S 两款车型的交付日期一拖再拖。截至 2021 年 10 月底,Rivian 电动皮卡 R1T 已分别生产和交付 180 辆和 156 辆,而 R1S 到 2021 年年底预计仅有小批量交付。


经营业绩方面:2021 年 Q3 营收约为 100 万美元,净亏损 12.3 亿美元。


电池技术方面:采用 Samsung SDI 提供的 21700 电池,使用由两层堆叠排布的电芯串联组成电池模组,并将冷却通道集中在中间。


#百人创作先锋团#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研究-汽车开发者社区

图源:新材料在线

07  21 家中国车企新能源汽车业务规划(上市公司)

上汽集团


在品牌结构上,从合资为主向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鼎势发展转变,自主品牌全球销量占比超过 55%;在产品技术上,从传统汽车向电动智能网联升级发展转变,新能源汽车占公司全球销量比例达 32%,具备“云管端一体化"特征的新一代智能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 20%。


蔚来-SW


2025 年让 90% 的住户住进"电区房"并目全球范围内蔚来换电站数量累计超过 4000 座。 


理想汽车


计划于 2022 年推出一款全尺寸的豪华增程式 SUV,并将于 2023 年再陆续推出两款纯电动 SUV。


小鹏汽车


成立整车集成中心、动力中心、互联网中心、自动驾驶中心和 AI 中心,深度定制或自主研发 OS,以实现智能化。


广汽集团


2025 年实现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销量占比 50%、2030 年实现新能源车占比 50%;继续开展包含氢能动力在内的替代燃料车型开发。


比亚迪


积极把握新能源汽车行业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坚持技术创新,加强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聚焦市场安全痛点,推动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积极探索智能化,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便捷的用车体验:加大产能扩充力度,以满足快速爆发的市场。


长城汽车


坚持全球化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球化研、产、供、销体系布局,重点深耕全球各战略性市场,加速向全球化智能科技公司转型。


宇通客车


通过做好"电动化、智能网联化、高端化、国际化”,做深做透国内,海外,专用车一个"目标市场",推动多项战略举措高标准落地,支撑企业完成管理转型和品牌影响力的双提升。


金龙汽车


深入部署集团“七大统一平台”的新建设,丰富新能源汽车产品线,拓展新能源产业链,创新业务发展模式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北汽蓝谷


构建 ARCFOX 和 BELJING 品牌差异化产品体系,通过核心技术自我掌控,实现三电、智能网联和整车集成等技术纵深掌控,保持对公领先、强化对私营销力度,加强营销创新,打造高质量销售服务体验,在大数据、能源服务等领域推进制造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


塞力斯


以产品线端到端拉动高效协同,高质量推进全线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交付、服务工作。 


江淮汽车


将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战略为导向,以创新为主线,以变革为动力"指导思想,坚持"有品质、有技术、有品牌,有规模、有效益”的经营方针,做大做强商用车,聚力发展智能汽车和智能新能源汽车,转型发展零部件业务,创新发展汽车金融、汽车物流和增值业务。


中通客车


拓宽产品条线,积极布局大 VAN 业务,向细分市场要增量:拓宽智能网络、自动驾驶、氢燃料车辆商业化运营渠道,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


福田汽车


进一步聚焦重卡、中卡、轻卡、微卡、重型发动机、轻型发动机、变速箱等商用车核心业务,深入推进国际化,继续布局专用车,新能源物流车及核心零部件,拓展汽车后市场业务。


东风汽车


聚焦轻卡,发展 VAN 车,推进 LCV 新能源健康成长。


长安汽车


到 2025 年,长安汽车总销量计划达到 400 万辆,其中,长安自主品牌 300 万辆,含新能源销量 105 万辆,占比 35%;2030 年,长安汽车总销量计划达到 550 万辆,其中,长安自主品牌 450 万辆,含新能源销量 270 万辆,占比 60%,海外销量占比 30%。


一汽解放


聚焦产品领航主线,优化产品组合,推进国六产品领航、加速新能源跃迁领航、推进智能车领航等,持续构建产品领先优势。

安凯客车:力争实现销量 6000台,实现销售收入 24 亿元,改善经营质量、确保实现盈利。


汉马科技


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用户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转型升级,构建新能源零部件核心竞争力”为宗旨,开发新产品品种、完善产品产业链、加快整车发展。


亚星客车


以"为全球客户提供一流的大众交通生活"为使命,专注于发展客车主业,励志做强,做大,做优客车与底盘业务。


江铃汽车


瞄准汽车行业发展新趋势,推进实施"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自动驾驶"的"新四化"发展战略,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等核心领域进行布局,通过整体协同、四化融合,加快构建面向未 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业务生态体系。


海马汽车


围绕国家新能源汽车"二纵三横”研发布局,在智能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氢能汽车等领域持续创新;在国内市场方面,依托海马 7X 大单品系列产品,持续打造用户心智、聚焦细分市场。

08  写在最后

根据火石研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自 15 年开始进入成长阶段,其在发展动力上经历了政策驱动为主、市场驱动+政策驱动以及市场驱动为主的不同阶段。无论是那个阶段,产品离不开“需求”二字:从用户角度来看,他们可能会考虑:新能源车是否比传统汽车安全?跑着跑着没电了怎么解决?电的要比油省钱吗?等等。而从车企角度来看,除了要考虑用户的需求,还要考虑“烧钱造车”,“价格战”苗头,竞争激烈以及现下产能过剩等问题。当然,新能源汽车越来越普及,市场也更广阔,机遇与挑战并存嘛。那么,在产业的浪潮下,哪家车企能够笑到最后呢?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ADS智库


分类
收藏
回复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