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安全之声 | 从上海车展看新时代的功能安全
引言
从2023上海车展看新时代的功能安全
➡本文(约2200字,7分钟阅读)
“全栈自研”时代的OEM和Tier1
正如很多媒体感叹,在 2023 上海车展上,技术的革新大部分由车企本身完成 :
从比亚迪的云辇到易四方。
从华为的ADS2.0,到理想的AD MAX3.0城市NOA。
从小鹏SPEA2.0扶摇架构,到蔚来的第三代换电站。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不管是出于成本考虑,还是为了“软件定义汽车模式”下的智能化自主可控。“全栈自研”这个口号,自打被第一次喊出后,各自主品牌OEM真的是在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着。
传统Tier1显然是对这种趋势最为敏感的群体。面对业务量的变化,传统Tier1也并未坐以待毙。
它们或调整业务方向,从单纯的系统提供方,成为平台件/中间件的方案商;或抱紧OEM大腿,绑定OEM开展深度定制化合作。但不管如何,核心技术的话语权,肉眼可见地在逐步往OEM迁移着。
正如2023上海车展的主题“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新时代不仅是表面上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更隐含着整个汽车行业新的运作和分工模式,滚滚趋势,不可阻挡。
在这个新时代下,会给功能安全带来哪些变化?
天花板和地板
毫无疑问,在“旧时代”,供应商通常是功能安全的最佳实践群体。总体看,有两种力量驱动着Tier1。
从内部驱动的角度,传统Tier1,尤其是头部Tier1,本着强大的技术储备和开发实力,在ISO26262问世前,已具备完整的产品安全开发能力。功能安全很自然地作为了技术标杆中的一个环节,体现着企业的实力,构建着自己的技术壁垒,同时也帮助塑造了品牌的价值。
从外部驱动的角度,不管是面对OEM客户的高要求,还是同行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功能安全成为了一个敲门砖。所谓千言万语,胜不过一张第三方的产品认证证书。特别是对新晋的供应商企业来说,是否具备功能安全的开发能力,是涉及企业能否生存的现实问题。
内部和外部两种驱动力,都在促使着Tier1在功能安全领域做到足够“体面”,换句话说:朝着安全的天花板为目标来实践。
当OEM开始全栈自研后,情况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很显然,OEM并不是天生就会干Tier1的活,在缺乏部分know-how的基础上摸索前行是全栈自研的必经之路。
与此同时,自研产品的功能和技术指标往往又是激进的,在功能调通之前,功能安全往往在实践中需要让路于功能开发,以满足功能实现和项目进度的要求。
再或者当降本压力到来时,功能安全似乎又成为了人力成本和物料成本的“贡献方”。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功能安全相关的行业法规或标准,来构筑功能安全实践的最后一道“防线”。
比起第三方的流程认证或产品认证,法规认证虽说没那么细致的需求,但也算囊括了主要的整车或系统的功能安全验证活动,约束着OEM在全栈自研时,在功能安全上不至于彻底放飞。
全栈自研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往往促使着OEM在功能安全上做到“够用就好”,换句话说:朝着安全的“地板”来实践。
审核方的挑战
如何构筑全栈自研时代的功能安全堡垒,对审核方,尤其是法规审核方,无疑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因为没有办法像产品认证那般,花费1-2年时间,要求产品方以白盒的形式,按ISO26262的每一条需求逐条评审。
OEM也不会再拉着成熟供应商陪在身边,把传统Tier1几十年技术功底下的完整功能安全证据链以白盒或准白盒的方式,清晰地展示在审核人面前。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一个基于“安全地板”开发的产品中,从“灰盒”乃至“黑盒”中准确地找出失效链中潜在影响顶层安全目标的关键薄弱环节,从而完成一次有效的审核活动,确保审核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是对审核工作的一个重大的挑战。
当然,所谓的上述挑战,绝对不是把锅甩给审核方。
只有OEM自身,才应该是功能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置信度的建立
在航空安全领域,民航局的适航审核单位会代表公众的安全利益,按照航空适航技术法规,对飞行器进行安全审查,并颁发适航证书,准予OEM进入市场。
在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和欧洲航空局(EASA)数十年漫长的技术审查过程中,随着适航审核方对波音和空客等OEM的信心逐步增加,诞生了名为ODA(Organization Designation Authorization)的审查机制。在该机制下,FAA和EASA会授予OEM相当大一部分的适航审查权限。
也就是说,经过长期适航审查,适航当局已有足够理由相信OEM内部有能力通过过程控制,来实现航空安全的自我审查监管,并使产品满足适航安全要求。
审核方完成了从“信任白盒”到“信任黑盒”的转变,这完全取决于置信度的建立。
汽车行业的功能安全虽然还没有到这个阶段,但从建立置信度的角度看,也是同样的意义。
想借助法规审核方来监管设计安全是否完整,客观上讲是很难做到的。只有OEM自己最清楚自己处在地板和天花板间的哪个位置(当然也可能处在地下室)。因此,实事求是地应审是建立OEM企业置信度的第一步。
其本质和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一样,藏着掖着一定不是一个建立信任的好方法。
是否尽可能多地做了安全分析?是否对每一个安全风险项都做了预案?是否尽可能识别出了Corner Case?
法规级的审核往往不追求逐条对标ISO26262,但一个积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往往决定着能否快速建立置信度,让审核人员愿意在面对一个黑盒时,能够相信你守住了功能安全的最低防线,并且相信你能在此基础上不断筑高安全屏障。
和航空安全审查的ODA的建立过程一样,置信度的建立是个长期的过程。建立功能安全的置信度不应是OEM的最终目的,而是代表着在这个新时代下,企业为产品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
结语
在这个汽车行业的新时代下,瞄着安全的地板并不一定是错误的,功能安全毕竟不是非黑即白的学术问题,而是一项需要和技术发展相匹配的工程活动。
但不去脚踏实地地建立安全置信度,只低头看地板而不抬头看天花板,一定不是个正确的选择。
James LI / 作者
闻继伟 | 校阅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Sase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