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蜂巢能源的崛起
引言:这是一篇写蜂巢能源的文章,也是一篇写给所有零部件供应商的文章。这是一篇在中国汽车产业无比内卷,有巨大降本压力的环境之下,关于供应商应对策略的文章。
在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极度内卷的时代之后,背后的供应链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2023年4月,根据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宁王”市场份额掉到40.83%,堪堪守住40%的心理关口。
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市场份额的下滑,是车企强烈降本压力与上游高市场份额之间的矛盾的必然结果。
对于全球动力电池产业而言,二线动力电池企业崛起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问题是谁将脱颖而出。
蜂巢能源的崛起,正是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之下。
一、电池新势力
蜂巢能源崛起的势头日益清晰。
2023年5月1日,国内新能源车企纷纷发布4月份的销售业绩,理想汽车录得了25681辆的销量,同比增长516%,持续巩固造车新势力销冠位置。
让理想汽车坐稳新势力销冠位置的,是该公司发布的第四款车型——理想L7,该车型也在当月完成了销量过万的里程碑。与此同时,售价为31.98万元的理想L7 Air也在4月份启动交付,并为该公司的销量增长注入动力。
理想汽车,尤其是L7的热销,最大的获益者之一,正是理想L7 Air的动力电池制造商蜂巢能源。
作为理想汽车的动力电池供应商,蜂巢能源不仅获得了可观的电池装机量,也意味着该公司的电芯产品获得了造车新势力销量冠军的认可,具有可观的示范效应。
在另外一个关键战场,A+级插电SUV市场,蜂巢能源也迎来了里程碑时刻。
2023年5月,传统车企巨头之间的决战,率先在A+级新能源SUV市场拉开序幕。
5月15日,长城枭龙系列上市;而吉利银河L7、比亚迪2023款宋Plus也将会在近期陆续上市。
A级SUV市场,2022年的终端销量为470.7万辆,是中国传统汽车自主品牌最重要的基盘市场。
2022年,比亚迪凭借新能源的爆发,以160万辆的终端销量成为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销量冠军。其中,A+级插混SUV宋Plus贡献了33.3万辆的终端销量。
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在插电市场上的成功,是对长城、吉利、长安、奇瑞等传统汽车巨头的挑战,他们绝对不会坐视比亚迪在这个市场高歌猛进。
比亚迪在A级插电SUV市场的强势,既是其他传统汽车自主品牌的挑战,也是像蜂巢能源这样的动力电池供应商的机会。
2023年5月11日,吉利银河品牌某新车型登上了工信部的产品公告,动力电池提供信息中出现了蜂巢能源科技(盐城)有限公司的名字。
能进入吉利银河这样的战略车系的动力电池供应商行列,意味着蜂巢能源的短刀+CTP+飞叠产线的组合,在最大的插电市场即A+级SUV市场,正在占据一席之地。
银河品牌车型成功,也将会是蜂巢能源的成功,使之在这个细分市场成为契合度最高的电池产品解决方案。
在更下沉的市场,蜂巢能源也开始有所斩获。
第370批工信部产品公告显示,蜂巢能源成为上汽通用五菱两个车型的动力电池供应商。
除需求端外,在供给端,蜂巢能源亦在发动攻势。
4月28日,蜂巢能源首款短刀飞叠电芯L400在盐城基地量产下线。
这是蜂巢能源第三代叠片技术,即飞叠技术的首次量产落地,蜂巢能源一代叠片技术的叠片效率为0.6s/片,第三代达到了0.125s/片,这意味着生产效率提升了四倍。
据蜂巢能源介绍,基于飞叠技术的产线,在制造效率上已经基本与卷绕技术持平,甚至是略有超越。在此基础上,叠片技术在品控、制造大电芯、电池包布置等方面的优势将会逐步显现出来。
这款电芯产品,正是为吉利银河新车型量身定制的产品。
5月4日,蜂巢能源第二代短刀叠片电池196Ah电芯在南京基地二期项目产线下线,并搭载首款LCTP电池包成功交付客户。
这是一款磷酸铁锂电芯,和第一代短刀电池相比,电芯容量从184Ah增加到了196Ah,电芯能量密度从175Wh/kg增加到了185Wh/kg,结合CTP技术,使得A级轿车的纯电续航里程可以超过550km。
充放电倍率从1C提升到1.6C,可以用30分钟将电量从30%快充至80%。
此外,还引入了恒温和低温无衰减技术,优化了低温特性。
蜂巢能源第二代短刀飞叠电池,是除比亚迪刀片电池之外,为数不多的能用磷酸铁锂在A级轿车上实现550km续航里程的动力电池解决方案。
第二代短刀飞叠磷酸铁锂电池,将帮助蜂巢能源在中国A级新能源轿车市场,具有比较好的竞争优势。
5月7日,蜂巢能源首款储能电芯产品在湖州基地下线,该电芯为222Ah的储能大电芯,也是基于飞叠技术,能量密度为169Wh/kg,产品循环寿命超过8000次,是一款大尺寸、高容量、长循环的储能电芯。
湖州基地的投产,意味着蜂巢能源在储能领域具备规模供应能力。
在储能领域,大容量电芯正在成为一个趋势,而叠片工艺在制造大电芯上和卷绕工艺相比优势明显。
对于蜂巢能源而言,储能是一个必须要获得成功的领域。
二、结构性机会
对于像蜂巢能源这样的电池新势力而言,当下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特征,为他们的崛起提供了绝佳的结构性机会。
1.新能源汽车市场从培育期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期。
2.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到了史无前例的内卷时代。
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终端销量为526万辆,新能源渗透率达到25.6%。2023年,建约EV预测认为,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终端销量可望达到850万辆,渗透率超过40%。
2023年,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无疑正在进入规模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相应地,动力电池产业也已经从培育阶段进入到规模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市场发展阶段的变化,会带来市场格局的变化。
任何一个新兴产业,在培育阶段,CR3的市场份额会很高,在动力电池产业,这表现得特别明显,这里有两个原因:
1.在产业发展初期,技术发展快、不确定性强,头部企业的先发优势明显,技术会是明显的护城河。
2.在产业发展初期,由于产业不成熟,购买方冒险意愿低,更愿意与头部企业合作。动力电池又是车辆安全的关键部件,消费者非常关注,进一步加剧了车企不敢冒险的心态。
但是,当市场培育成熟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之后,CR3的市场份额将会持续下降,会给后发企业带来机会,原因在于:
1.当产业逐步变得成熟之后,技术迭代速度变慢,先发企业的技术的比较优势不再那么显著。
比如,在2020年,动力电池通过“针刺试验”是非常困难之事,值得大书特书,但现在,一家车企的动力电池,不通过“针刺试验”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在产业发展初期,动力电池起火是车企的噩梦,且时不时会有一些新能源汽车出现起火事故。现在,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几乎被完全杜绝了。
2.当产业逐步成熟之后,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的车企本身的能力很强,对电池技术理解很深。此外,电池新势力的实力也很强。
当头部企业的技术光环消失之后,车企采购开始会有去集中化的倾向,因为他们在这个阶段更关注价格和供应安全了。
对于动力电池产业而言,另外一个变局的动力来自于上游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激烈竞争。
进入2023年以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的同时,一场激烈的价格战席卷中国汽车市场。
据建约EV预测估算,这一轮由头部新能源车企带动的价格攻势,至少会让汽车产业损失10个点的毛利,意味着超过3000亿元毛利润的损失。
如此激烈的价格战和毛利损失,将会逼迫车企竭尽全力谋求降本。
车企强大的降本压力,会与上游占据庞大市场份额的巨头发生激烈的价格博弈,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入和培养二供、三供会成为所有车企条件反射式的选择。
一个资深的车企采购曾告诉我,谈价格和保供,最佳方式就是引入二供。
当然了,是实力强劲的二供。
在动力电池产业,博弈会更加激烈,因为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太高了,高到几乎没有一家车企具备与强势头部供应商谈价格的实力。
这是蜂巢能源等后发动力电池制造商遇到的结构性的市场机会。
从供应链博弈的角度而言,如果下游很分散,但上游很集中,下游在博弈中就会处于弱势地位。
从这个角度而言,汽车OEMs作为产业链的链主,很难接受为上游“打工”的结果,势必会竭尽所能改变动力电池市场的结构。
当然了,对于动力电池头部企业而言,也会竭尽所能继续维持市场份额。
这取决于动力电池的产业特性和发展阶段。
现在看起来,电池产业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不像芯片那么显著,头部企业的大市场份额带来的护城河没有想象的宽广。
他们不能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制程升级和庞大的Capex投资,让自己具备像芯片企业那样降维的成本竞争优势。
这为后来者的进入留出了空间。
当然了,头部电池制造商可以发动价格战给后来者制造进入门槛,但因为没有决定性的成本优势,并不能阻止电池新势力进入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车企处于激烈竞争且有巨大降本压力的环境中时,动力电池市场CR3份额逐步降低是大概率事件。
三、为何是蜂巢
作为后发企业,在激烈内卷时代,要想抓住结构性市场机会,需要具备3方面的能力:
1.扎实的技术基础。
2.极致的成本控制能力。
3.极强的产品、市场和客户判断能力。
蜂巢能源,比较好地拥有了上述三项能力,并将这些能力转化为市场结果。
从理想L7 Air和吉利银河上面,也许能够更清楚地看清一个供应链企业,如何在内卷时代把握住机会并发展壮大自己。
对于理想汽车而言,当决定引进二供的时候,第一考虑的会是产品技术能力,然后会是成本,最后是企业的成长潜力。
在所有的新兴动力电池企业中,蜂巢能源比较好地符合了上述要求:
1.扎实的技术体系。
蜂巢能源在最开始的时候,研发投资强度就很高,在2018年刚成立时,该公司大概有2000多一点人,其中1800人是研发人员。
在2022年6月提交招股说明书时,蜂巢能源的研发人员为2360人。
根据中汽中心全球汽车专利大数据平台公开信息,2020年度及2021年度,蜂巢能源动力电池专利公开量分别为586项、878项,均位列中国动力电池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排行榜单第一;2022年,蜂巢能源以1049项公开专利位列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专利公开量TOP20第二位。
基于大力度的研发投入,蜂巢能源在无钴电池、高速叠片、龙鳞甲电池等各个方面有着出色的技术储备和性能表现。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作为一家汽车供应商,没有扎实的技术研发体系,就没有一切。
在激烈内卷和极致降本的时刻,企业在各个环节的运营效率要提升,包括要持续提升研发效率,但不要削减研发费用,尤其是在研发方向上,不能犯致命错误。
扎实的技术体系,是产品创新的基础,也是降本的基础。
2.极限制造。
极限制造,本质上是极限降本,即在保证良率的情况下提升制造效率。
蜂巢能源在制造上的特色鲜明。
第一,该公司在高速叠片技术上已经持续迭代了3代技术,第一代技术叠片速度为0.6秒/片,第二代技术叠片速度为0.4秒/片,第三代技术叠片速度为0.125秒/片。
相对而言,以CATL为代表的卷绕技术的制造效率等效约等于0.2秒/片的概念。
叠片技术在解决了制造效率问题之后,和卷绕技术相比,在电池质量稳定性、能量密度上有优势,此外,上述参数在制造大电芯方面,和卷绕技术相比,优势更加明显。
基于叠片技术的短刀电池,在Pack集成上,体积利用率显著优于使用卷绕技术生产出来的电芯。
蜂巢能源第二代基于飞叠技术的磷酸铁锂短刀电池,结合CTP集成方式,可以让A级轿车实现超过550km的续航里程。
蜂巢能源在制造上的第二个特点是极致自动化和全量检测。
以与理想L7合作的产线为例,蜂巢能源供应给该公司的动力电池,从浆料搅拌开始,到涂布、辊压、模切、叠片、封装、焊接、注液、化成、CTP集成等整个流程,全部由机器自动生产。
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各关键工序段进行全量自动化CCD检测判定和100%性能的测试,极致检测流程可以确保不会有任何一个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到下一个流程。
Pack下线检测也是全自动测试,测试项目涵盖Pack及整车端各种信号检测,确保产品100%合格。
所有的制造参数和检测数据都可以追溯。
这是后发优势带来的。
蜂巢能源作为电池新势力,新投产的动力电池制造工厂,每一条产线都采用当下最领先的设备和工艺,确保在制造质量、制造效率在竞争处于有利地位。
3.更好的产品、市场、客户和车型判断力。
当然了,能够进入理想汽车供应商,另外一个重点在于蜂巢能源对新客户的发展潜力有着更好的判断力。
蜂巢能源在理想汽车还非常小的时候,就坚定地看好其发展潜力,尽管那个时候理想汽车还因为增程技术饱受外界质疑,蜂巢在很早的时候就组建了董事长牵头的商务团队一直在跟进这家新造车企业中的未来之星。
吉利银河项目的胜出,也是该公司产品战略上能力的体现。
记得在2022年,笔者有一次和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交流,他在看到比亚迪宋Plus获得成功之后,认为纯电续航里程在110km(CLTC)左右的A+级SUV市场会是一个机会。
其实,在2022年,人们普遍能够看到插电在SUV市场的机会,尤其是D级、C级和B级,但在A级市场,还是比较难做的。
一些挑战包括:
在那个时候,碳酸锂价格很高。
A级SUV的购买者,价格极度敏感,插电的续航里程到底是55km,还是110km,是一个很难办的事情。
杨红新认为,55km的续航充电太频繁,纯电使用价值很低,110km会是未来主流的产品选择。
但是,A级SUV做110km续航的动力电池解决方案更难。
如果想做110km续航,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A.要控制成本。只能通过使用磷酸铁锂,尽量把电池成本控制下来。
B.要控制尺寸。磷酸铁锂能量密度低,占用底盘面积大。如果要使用磷酸铁锂,且要在底盘放一个18-20度电的Pack,必须在空间布置上要极致高效。
如果要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磷酸铁锂、基于叠片技术的短刀电池和CTP技术的结合,是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蜂巢盐城基地的62Ah的基于飞叠技术的铁锂短刀产品,正是为A+级SUV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当有了这样的技术储备之后,在客户项目需要第一时间投放市场参与竞争时,蜂巢能源的解决方案的竞争力就会显示出来。
提前进行市场预判的结果是,能精准命中一些市场机会,获得先发优势。
在所有的动力电池制造商之中,蜂巢能源和比亚迪,是唯二的具有汽车制造背景的企业。
这种类型的企业,有着更多其他友商不可替代战略级核心竞争力,及对汽车市场、细分市场、企业和车型这几个最关键的领域,有着更好的洞察。
带来的优势很明显:
A.对战略客户的判断能力会非常的精准,他们知道什么类型的车企能够在竞争中杀出重围。
B.对战略车型的判断能力会非常强,知道哪些车型能够成功,哪些车型成功的概率会非常低。
C.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有着更强的认知,他们能更快地知道在什么时候哪些市场会率先爆发,并能够针对性地做好产品技术布局。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在这方面的能力较为显著领先于友商。
当内卷越来越激烈时,上述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产业发展初期,头部电池企业由于在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强势的市场地位,手里掌握着定价权,客户也不多,且几乎可以拿下绝大多数的客户。
鉴于此,并不需要对市场、客户和车型产品的发展潜力进行深度的研究和洞察。
当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时,技术优势几乎被拉平,竞争变得特别激烈,定价权逐步丧失,且客户、车型数量规模的持续变大。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任何一家动力电池企业都很难覆盖所有的车企、所有的项目,他们必须要要有所取舍,在有潜力的客户、车型上面投注更多的资源。
显而易见,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拿下高潜客户和高潜车型的企业,其经营效率将会远高于那些不得不与糟糕车型捆绑在一起的供应商。
在极致追求成本的年代,把研发资源、工程资源放在错误的车企、车型和市场上,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同时,在智能电车转型最激烈的时刻,由于车型研发有着漫长的时间周期,这会让供应商在错误企业和车型下注的代价变得无比巨大。
基于这样的能力,蜂巢能源能够提前重点下注理想汽车,能够提前在A+级SUV市场布局合适的动力电池解决方案。
在这样的时代,每一个想要穿越周期的零部件供应商,都需要练就良好的市场判断能力。
总结
对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从发展阶段上看,2023年,渗透率预计会从25%提升到40%左右,进入到一个规模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这样的发展阶段,会持续5-10年。
在这样的阶段,同时面临着电车替代油车、智能电车替代传统电车的两场激烈竞争,也会造成汽车产业格局的重构。
这样的竞争和格局重构,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不论是车企,还是零部件企业,都是生与死的考验。
在这个竞争过程中,会在3个业务层面发生激烈竞争:
一方面,是产品之间的竞争,产品形态、定义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技术的竞争,技术支持打造新产品、带来新体验,核心是电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最后,是成本的竞争,每一家企业都需要追求极致的成本竞争力。
对于零部件企业而言,穿越内卷时代的核心策略总结如下:
1.加强对市场、产品洞察的能力,加强对战略客户、战略车型潜力的判断能力,这方面的能力将会决定效率。
2.持续投资研发。
3.通过极限制造持续降本。
接下来,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无论是整车还是供应链,市场格局趋于分散会是必然的规律,竞争将会变得无比的激烈。
每一家身处其间的企业,都会感受到竞争带来的痛苦,但这样激烈的竞争,会让企业更加聚焦核心能力的建设,更加高效。
对于消费者而言,将会获得更加优质的产品。
整体上看,这是一个产业高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是一个产业高速发展中遇到的机会。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建约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