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楚航科技:2023年毫米波雷达国产替代将呈爆发式增长
楚詠焱:这一波毫米波雷达创业浪潮最终会留下来4、5家企业。
作者 | 肖莹
创业机会往往伴随着技术突破而产生,这几年,汽车赛道创新创业密集。
相比激光雷达赛道几乎都是创新型选手,毫米波雷达赛道可谓巨头林立,创业玩家也不断涌现,想在这杀出一条路,需要一定耐力。
77GHz毫米波雷达在国内一度是卡脖子技术,2017年之前几乎没有中国企业有能力研发这项技术。因此,这一领域成为了市场创业的契机。
楚航科技成立于2018年,正是迎着这一波创业浪潮。
截至2022年底,楚航科技已合作35家车企、获得56个定点项目、实现了11款车型的量产上车,累计出货量42万颗,订单总金额达到数亿元。
在组织建设层面,楚航科技已经完成6轮融资,员工总人数近300人。
站在量产角度思考问题
相比于订单数量增长速度,楚航科技团队更骄傲的,是世界级工厂产线的建设能力。
楚航科技有两大工厂:一个是安庆雷达基地,年产能180万颗,4条产线已经正式投产,当前的量产项目都依托于安庆工厂;另一个是上海智慧工厂,规划年产能500万颗,目前正在建设中,未来将支撑楚航科技多条业务线发展。
汽车工业追求的是规模化、标准化,“Demo产品看的再远再细没有用,做一个产品出来根本不算一个企业,要做20万、200万、2000万个出来,都一模一样,这才是生产制造的核心所在”。
楚航科技创始人楚詠焱非常看重质量管控,在德国17年的工作经历,让他保持着严谨,也对规模化生产能力建设,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工厂是工业生产的根基,产品良率是一家企业产品质量、成本,以及品牌形象的代表。因此,楚航科技以“WCM世界级工厂”管理体系为指导,为打造安庆工厂下足了功夫。
目前,安庆工厂已经成为楚航科技打入主机厂供应链体系的一块重要的敲门砖。
毫米波雷达是一个长期被巨头垄断的市场,经过这几年国产玩家的不断努力,角雷达市场已经有所松动,但想打开前向雷达市场依旧非常困难。
楚航科技的成绩之一,就是以国产化身份率先挤入了造车新势力车企的供应链。
楚詠焱介绍,楚航科技是第一个在前向雷达市场,实现国产化替代的企业,预计今年10月,将在零跑汽车、哪吒汽车的车型上实现量产。
他还调侃称,主机厂供应链审核非常严格,要经过质量、技术、采购“三司会审”,才能进行竞标。
同时,楚航科技在4D成像雷达的研发上也走在了行业前面。
4D成像雷达和传统毫米波雷达相比,核心只差一块前端射频芯片,成本控制有保障,因此在量产落地上具备一定优势。
目前来看,主机厂对于4D成像雷达的需求已经比较明确,尤其是在一些偏高端的车型上,往往在用激光雷达的同时,也要装4D成像雷达,因为这些产品本身对成本不是特别敏感,楚詠焱谈到。
楚航科技对于4D成像雷达的布局有两个方向:一种是采用恩智浦芯片,做2片级联的方案,将在今年实现量产;另一种则是通过4片级联的方案,采用的是FPGA,由于在工艺成熟度上还需要打磨,量产时间会稍晚一些。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4D成像雷达在量产当中还有一些基础性的障碍,例如产品测试。
楚詠焱谈到,是否有足够好的设备能够测试4D成像雷达,其真实系统是不是能够符合客户要求,都需要标准去评估。目前,整个行业缺乏评估方法和手段,还需要行业一起往前推动。
除了4D成像雷达的布局以外,楚航科技还有一个特色系列产品——生命体征探测雷达(活体检测雷达),目前已经成为其落地主力产品之一,尤其是面向出海车型,有着非常大的需求。
楚詠焱介绍,在楚航科技目前整体出货量中,活体检测雷达大概占比20%-30%左右。
他进一步介绍称,欧洲和美国的法规强制要求安装活体检测雷达,因此一旦国内主机厂要做出口市场,车上必须配置活体雷达的配置,至少是选配。
由于国内尚未出台相关标准,活体雷达的需求还不特别明显,现在还是处于一个缓慢爬坡的过程。
但国内市场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他判断,后续市场的增长也会非常快。
第六代雷达预计2025年落地
目前市场上量产的毫米波雷达产品属于第五代雷达。
第六代雷达方案已经成形了,当前阶段,主要是在工艺、产品上进行打磨,预计2025年左右落地,楚詠焱介绍。
他表示,在第六代雷达的研发布局上,楚航科技与华为是国内唯二两家走在前面的企业。
产品发展趋势上看,第六代雷达迭代的主要方向是缩小体积、降低成本,以及提升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下一代产品上,楚航科技会与合作方做芯片定制化开发。
根据楚詠焱的介绍,不久前,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曾到访安庆工厂,楚航科技通过了大众的质量审核,接下来双方会在欧洲市场做项目的共同探索。
同时,行业已经开始围绕第七代雷达进行思考,楚航科技的设想是——隐形雷达。
楚航科技前瞻研发首席科学家黄微介绍,第七代雷达还在探索中,大的方向上有了一些思考,主要是在雷达的外观和适应性上,会有超出想象的发展。
黄微认为,4D成像雷达其实不是新技术,而是新工程,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更多的芯片,获得了更好的性能,“在技术领域上不新,只是工程领域的新”。
他认为,毫米波雷达真正的技术突破会有几个方向:
首先是材料,包括天线材料、壳体材料等,“发展趋势也许不是某一种材料的某种性能变好了,而是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比如说FR-4(一种材料的代号),有可能变成了完全不可想象的另外一个东西,它跟车的外观融合性超出想象”。
“隐形雷达”的主要创新方向之一就是新材料,楚航科技在尝试在雷达基础材料上找到新的出路,把以前没有想过能用在雷达上的新东西放到雷达上,让它在美观上、外形适应性上有颠覆性的变化。
此外,楚航科技也在尝试其他新技术,包括孔径突破技术。黄微介绍,目前毫米波雷达分辨率提高主要就是通过一种办法:孔径变大、天线张开。
“这个方法从50年代雷达诞生到现在,包括军用雷达是一样的,没有别的办法”。
不过,近年来,有一些新的雷达理论和数学方法慢慢出现,讨论的方向是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用某种数学或者信号的方法突破空间限制,以获得更大的分辨率,也就是突破孔径的限制。
整体来看,毫米波雷达虽然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产品,但在技术突破性上依然有着较大的探索性。同时,毫米波雷达在传感器融合落地方案上,也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这些都是赛道企业着眼于未来布局的关键。
2023年国产替代将呈爆发式增长
国内市场汽车产品迭代非常快,基本上已经实现一年一小代,三年一大代,楚詠焱笑称,“这对创新型玩家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也要跟着主机厂一起迭代,一个车型就有一个新要求,研发压力非常大”。
迭代压力带来的是产品力提升,“那么另一面来看,我们拿在国内产品锻炼出来的迭代能力去跟国际市场竞争,肯定是一种优势”。
国内市场内卷严重,为了和巨头们竞争,创新型玩家往往让渡了一定利润空间。在国内市场奠定一定基础后,楚航科技也会将业务拓展到海外市场,以谋求更大的利润增长。
2022年是毫米波雷达国产化替代窗口期的第一年,楚詠焱预测,2023年将是爆发式增长的一年。
他谈到,在接下来的2-3年,角雷达国产化率会非常高,甚至能够达到大概60%、70%以上,前向雷达也会在今年开始有一些国产化替代。
目前来看,中国市场毫米波雷达装机率还在持续攀升,如果国产化替代能够达到50%、60%,市场体量无疑是非常大的,楚航科技的目标是占据其中1/3左右市场。
楚詠焱判断,这一波毫米波雷达创业浪潮最终会留存下来4、5家企业,楚航科技会是其中一家。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赛博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