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创作者#购新车时是否将创新的智能座舱作为购车决策的关键? 原创 精华
谈到智能座舱,其实它也没那么神秘和颠覆性的创新,它只是在汽车智能化发展路上(座舱域、智驾域、动力域、底盘域、车身域)的其中一个重点,但是对于大部分人,不会像安全一样作为购车的决定性因素,它只能是在预算允许下的改善性选项!
首先了解一下它的定义和本质,再来谈它对消费者购车的影响。
智能座舱的定义即为按照主动的方式去理解和察觉用户需求的智能服务系统,且达到用户的需求,还以终端消费者的要求和应用场景方面,使得车内人员在智能座舱中就可以享受舒服的体验,不用去担心驾驶出行。
那再来深入一下到智能座舱的本质,作为车辆驾驶舱内人机交互的场景,很大程度集合驾驶信息与娱乐的模块,非常厉害的信息分析与数据处理能力,特意为车内人员提供较高效率和出色科技感的驾驶体验。其设计主要考虑用户驾乘的体验,而且保证乘客的安全与舒适性。由于多样化的设计原因,重点落在了功能的交互与体验,同时也要达到人机工程学的标准。因为智能座舱的设计出发点是用户交互的体验。它视为用户驾驶的使用载体,需要兼顾驾驶和娱乐的需求,记录下且以数据形式保存驾驶员的不一样的场景下的行为习惯,其一是可以优化智能座舱的个性化服务,其二能够提供情感的需求。
在2023年已过一个季度,让我们回顾一下2022年汽车行业的情况,比如展开了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探索。
你的车辆将作为第三生活空间,智能座舱是视为关键的载体,领先于智能驾驶达到量产落地。
根据数据统计,在2022年的中国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中,每个赛道投融资金额和事件中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智能座舱方面的投资高达26.8亿元,这个数据甚至高于22.5亿元的智能驾驶方面的投资。
在2022年的时候,车辆更侧重于座舱区别化的竞争,其中关键之一就是智能座舱,乘客对座舱的娱乐和舒适方面的需求持续提高。
由于电动汽车在销量方面的猛增,车载显示屏逐渐朝着大屏化、多屏化、智能化、显示多元化的趋势开发。这个也是大家在买智能汽车时候会体会到的,未来甚至具有仪表、中控、内后视镜、HUD、副驾和后座娱乐屏、扶手屏等,一辆车内的屏幕总计数量达到10块以上。毕竟它是智能座舱中最关键的人机交互信息展示窗口,那么这个车载屏幕的数量和功能性也会出现很大的变化。
根据在2022年的数据统计,汽车中HUD的市场规模会达到90.5亿元。其中AR HUD的市场规模提高到29.1亿元,W HUD市场规模提高为59.7亿元。
车辆的人机交互系统迅速发展,逐渐进入大家视野的是AR HUD科技感强、人机交互性强、驾驶安全性强等特性,而且还会与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AR HUD未来具有替代W HUD的趋势。
既然智能座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其中来谈谈大家好奇的人脸识别和多维度交互模态
关于人脸识别的原理,智能座舱内的人脸特征识别技术通常为人脸特征的检查与模式识别,在互联网信息的生物化趋势之下,在多个平台下输入人脸的信息,而汽车成为了互联的关键,伴随移动终端使用场景移到汽车内部,车内就可以进行账户注册和身份认证。
其中在人脸识别的使用场景前,一定要在上车后核实车主的信息,还有注册应用的ID。在认证完成后开车中,闭眼疲劳作为面部识别的重点场景,比如识别且提醒车主在打电话、打哈欠、闭眼。
如果是相互作用之下会给驾驶员带去更大的不方便。比如仅凭借语音,易产生误操作的指令,毕竟驾驶员尽量不要在开车中达到3秒以上注意力的分散。那么把语音、手势、视觉等多种交互方式进行融合,智能座舱才可以更方便、准确、安全的在不一样的场景中实现与驾驶员的沟通。
虽然智能座舱已经成为趋势,它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然的人机交互,在这方面仍有很大的挑战
理想化的自然互动是从使用者进行切入,为它打造能预见互动、顺畅、安全的体验。我们需要脚踏实的从事实进行出发,当下的挑战仍然很多。比如当下有比较严重的自然交互误认,还有在全工况和全天候的情况下,它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不行。还有关于手势的辨识,只是通过视觉方式的手势识别率当下还很低,那么要开发各种算法来提升辨识的精度和速率。
